江南体育,江南体育平台,江南体育app下载,江南体育注册,足球竞彩,篮球竞猜,体育投注平台
编者按:习2023年3月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人文经济学重大命题。准确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学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重大要求,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时代课题。围绕如何深入推进人文经济学研究,更好促进人文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本刊约请专家撰写理论文章进行阐释,供广大读者参考。
今年5月以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火爆出圈、轰动全国,上演了一场以高昂迸发的人文精神激发群众足球活力、让全民参与狂欢的文旅大戏。出圈爆棚的效果表明,这一赛事极大彰显了江苏的文化影响力,成功为区域经济注入强盛活力,充分证明人文经济可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和重要支撑。
人文经济学是习提出的重大命题。2023年3月5日,习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同年7月6日,习在苏州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2025年3月5日,习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习的重要论述,解锁了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密码”,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文逻辑。可以说,“人文经济”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以人文价值为灵魂的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贯通的新经济形态;“人文经济学”则是关于“人文经济”的学问,是旨在阐明人文经济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和内在规律等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是一门创新的经济学理论,需要破除西方经济学在本质内涵、主要功能和赛道路径等方面“人文缺失”弊端,在实践样本研究和理论创新提升中加以原创性表达和系统性推进。
人文经济学首要的贡献是实现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上的创新。具体说来,就是破除西方经济学在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上的“人文缺失”,将“理性人”置换为“文化人”,主张将“人文”与“经济”共同列为研究对象。
人文经济学将西方经济学单纯追求物用价值的“理性人”置换为全面发展的“文化人”,打破了具有“人文缺失”痼疾的西方经济学的历史迷思。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在经济学领域之中的“人”就是追逐“物用价值”和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而不再是他早先在《道德情操论》中所主张的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人”、“文化人”,因而造成了社会领域与经济领域、“道德人”与“经济人”的二元分裂、“人文悖论”,以及经济领域中的“人文缺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针见血指出,商品拜物教本质上就是资本逻辑用“物化”取代人、“漠视人”,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抽象“理性人”本质上就是“资本人格化”。超越西方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的偏颇,人文经济学主张以“文化人”置换“理性人”作为出发点,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
将人文与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构成的人文经济形态作为人文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习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反映和表达中国道路本质要求的理论创新和一贯主张。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就深入思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成功经验,指出浙江人既“敏于挖掘文化传统中的经济元素和商业契机”,又“善于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因而构成了既具有独特浙江风格和魅力、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经济”。2023年7月,习在江苏考察时赞扬苏州犹如一幅璀璨精美的“双面绣”——一面是崇文重教、吴风悠扬的人文姑苏,一面是重工重商、精工务“技”的繁华经济,构成了千年流淌的人文经济鲜活形态。人文经济学是唯物史观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主张也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共同富裕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人文经济学“人文回归”的根本宗旨。
推动人文与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反映和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人民的美好生活不仅需要物质富足,而且需要精神富有。将“人文”与“经济”同步纳入人文经济学研究领域,考察人文经济形态呈现的共生共荣“双强”态势,形成“共同繁荣”的人文经济形态,成为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必备条件。“人文”与“经济”两者都弱或一强一弱,都不是人文经济形态。“人文”与“经济”双强之间具有深层的相互依赖性、关联性和支撑性。只有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双强时,才能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反之,任何一方的缺失或薄弱,都将导致社会整体发展的失衡和停滞。
人文经济学实现了在本质内容上的创新,破除西方经济学将“人文”与“经济”相互孤立、二元分离,着力考察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关系,着力把握“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转化的良好机制。
江苏践行人文经济学样本城市的经验表明,如果“人文”要素和“经济”要素没有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发生双向有机转化的关系,那么就不能形经济形态,双强效应就不可能长久。西方经济学秉持的传统观念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将“人文”文化局限于“精神文化”,与经济无关;二是将“人文”仅仅指向文旅产业或文化产业,置于主流经济学研究之外;三是将“人文”与“经济”二元分离,视为两个“平行世界”。人文经济学则认为“人文”与“经济”的“双强”不是彼此孤立发展的结果,而是在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中构经济形态的结果。
扬弃西方经济学为资本逻辑服务的仅仅探索“物用规律”的偏狭内涵,人文经济学倡导发展以人文价值为灵魂的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贯通、融和发展的人文经济形态。人文经济形态绝不限于“文旅项目”或“文化产业”,而是指由发达的人文贯通的经济构成的人文经济整体业态。人文经济学主张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对经济的硬支撑,着力强调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双向转型。没有这一双向转型机制助力,难以形成“人文经济”良好发展态势,容易导致各种发展问题丛生、经济基础不稳、社会矛盾激化。
人文经济学实现了主要功能观的创新,颠覆西方经济学传统观念崇拜的“物化要素动能观”,关注人文对经济的铸魂、赋能作用。
人文经济学的创新功能观表现在两个关键点上。一是确立人文要素在人文经济学中的关键地位,人文为经济提供原创功能。一般来说,西方经济学主要关注经济要素、物质要素对于文化要素的决定和支配作用,而相对忽略人文要素对于经济发展的铸魂赋能作用。人文经济学则关注和强调人文要素如何为经济铸魂、赋能,构经济形态。人文经济学的出发点源自文化原创力。在推进人文经济繁荣和发展进程中,文化原创力成为引领和形经济形态的先导要素。文化原创力强盛才能使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转化为人文经济发达繁荣的优势。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兴盛,不仅是因为有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作为文化资源,更需要以文化原创力来加工制作文化资源,化文化资源为优势经济。人文经济学主张将文化的原创力当作先导、主体和本体,视人文经济实践为“应用”,无人文之“体”则无人文经济之“用”。因此,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就必须在规律性全链关系上明确人文要素作为本体灵魂对于人文经济的引领性、决定性和贯通性作用。
二是“人文经济”具有为目标定向铸魂、为经济发展赋能的强大主导功能。首先,“以人为本”定向人文新目标。江苏践行人文经济学的经验表明,在产、城、人、文诸要素关系中,以文立人成为以文兴产、以文兴城的关键要素。人文为了人,文化是以人文而化万物。这是人文经济的内在灵魂。正如习在《之江新语》中指出的,“人,本质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其次,人文价值要素主导和引领全要素生产率(TFP)。就世界范围来看,全要素生产率主导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各种要素投入水平既定条件下,主导要素不同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也就不同。把握全要素生产率主导要素的演化规律,需要考察在经历资源、资本、科技创新等主导阶段之后,如何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战略稳定和总体进程,这些都离不开人文要素的正确引领和强力支撑。文化原创力必将成为促使经济资源配置优化、高质量发展的主导要素。
人文经济学实现了路径创新,旨在充分释放人文在经济发展中的新动能、新活力,解决西方经济学在发展赛道设计中的“人文缺失”弊端,重塑人文新赛道。
人文经济学坚持在发展中推动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对人民幸福、文化繁荣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性统筹。作为人文经济学研究示范“窗口”和样本的苏州市,近年来大力发展人文经济,持续推进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高质量创新的结合,不仅通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跃升,也将人文精神贯彻到城市建设中,显著提升了城市品位。持续擦亮江南文化品牌,古镇、园林、苏绣、昆曲等特色文化成为发展城市经济的富矿,有效发挥了推动经济投资高端聚合的效应。保留“古”的元素、植入“新”的业态,平江路上的古建老宅重获新生,各类非遗工作室、文创商店林立,非遗传承系列文创产品销售火爆,带来超高人气、商气和活力。运用声光电技术和多媒体艺术打造“拙政问雅”夜游项目,尽显古典园林的人文与时尚魅力,“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的“苏式生活”让游客流连忘返。推动苏绣产业、智能制造等创新企业集聚,不断提升跨界创意、增强品牌意识,新形式、新业态助力苏绣产业不断“出圈”。苏州的实践显示,人文经济不仅是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的融合,还在提升经济创新力、协调社会发展、优化人居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发出强大的活力,焕发出新的动能。
人文经济学既把文化视作高质量发展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重视文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的作用。人文经济学主张以人为本、文化赋能、以文兴业,在现代化建设中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让人文底蕴支撑经济、人文要素浸润经济、人文价值引领经济、人文规则保障经济。注重以人文视角看经济,“见数”、“见物”、更“见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以文化赋予经济价值和灵魂,优化经济形态,使经济充满神韵、灵动和活力,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注重以文化产业推动经济跃升,前瞻布局数字文化产业,协同推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优化和消费升级,扎实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为资源要素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注重以人文精神提升城市品位,扩大优质文化供给,涵养优良人文环境,把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的高品质生活,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文新赛道的设计,不仅表达了要对经济运行与承载机体注入人文底蕴,对于所有参赛者充满人文关怀,而且是为了促进实现“发展为了人民”这一根本目标和宗旨。人文新赛道设计不仅要赛出效率,而且要赛出公平;不仅要赛出竞争力,而且要赛出协同力、合作力;不仅要赛出个人之能,更要赛出共同体之能;不仅要赛出经济创新力,而且要赛出传统与现代结合力;不仅要赛出专精特新的高质量、高品质,而且要赛出人文内涵高质量发展的独特性和引领力。为了保障人文新轨道的健康运行,人文经济学要求创建人文新规则并加以保护,包括将人文价值理念和人文新赛道要求融入法律法规体系、政府公共政策以及企业内部制度等,从而形成一个保障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支撑的完整体系。
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经济奠定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提供发展的动力和价值导向。文化因经济的加持而焕发无限生命力,经济因注入文化而具有更高价值。人文经济学是指向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理论,以习经济思想、习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经济与文化交融互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共促的理念,注重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与融合。当前,推动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推进人文经济学研究,着力开展人文经济实践。一方面,应把握城市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共生共荣的协调关系,充分发挥文化的支点和撬动作用,激活文化资源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将人文要素转化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盼。
城市作为复杂综合体,不仅是现代经济运行的中心空间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多样化文明的空间集聚,是文明的核心标识与主要载体。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五个转变、五个更加注重”重要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是我们党对城市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充分体现了新阶段城市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城市文脉赓续等人文精神,提出了有针对性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举措,让历史文脉更有效地浸润城市生活,让文化更好地引领城市发展。
习长期关注城市建设发展中文化和经济的交融互动,并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人文经济学”的重要论述,对于指导形成文化与经济相互协调的区域格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2006年发表的《“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中,习深刻指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这是浙江改革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和一大亮点。近年来,习在阐述“人文经济学”特征时,重点强调的是苏州、杭州等城市文化和经济有机融合、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代表性案例,体现了城市在推动人文经济理论体系建构和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载体作用,也提出了以人文经济学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当前,在我国城市的发展中,存在人文和经济未能有效协调的情况,有些城市文化基础很好但经济不发达,有些城市经济发达但文化并不繁荣。部分城市发展中存在科学规划不够、盲目开发建设、文物古迹拆真建假、老城区衰败破旧、城市风貌缺乏特色等破坏性建设和建设性破坏并存问题。部分城市基础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等存在被忽视或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这些不仅是具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更是城市人文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精神风貌和城市文明建设问题。因此,需要研究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较好地处理“经济”与“人文”的关系,如何推进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从发展主体、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体制机制等方面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人文经济学并非单纯的学科概念,也不等同于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是文化与经济互动交融、相互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学理性概括。
人文经济学是“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关注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马克思以人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为逻辑起点,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进行论述,诠释物质需要为人的生存提供基础与条件,精神需求则赋予人生更大的价值与意义,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皆是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维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不但需要关注“量”的增长,同时应关注“人”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经济伦理等宝贵资源,构经济学的丰厚本土资源。我们党从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懈探索,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内含着对人文价值的关注。习在关于文化与经济互动相关论述中多次强调“人”的重要性。在《之江新语》一书中,他强调“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人文经济学”是对人文精神、经济发展内在逻辑关系的深刻探索,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术语。
以人文经济学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主要有两大关切,表现为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是指在发展与繁荣文化的同时,注重经济思维和经济价值,使人文元素变成发展要素,进而变成文化商品、产生经济价值的过程。其本质是以市场化机制、产业化机制为准则嵌入文化领域,促使文化发展效率提升,实现文化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相辅相成。习指出,文化产业“既然是一个产业,就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发展”,换言之,“只有把文化产品变成商品,变为广大群众的消费,才能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经济文化化强调在经济发展中重视人文精神、人文理念、文化的浸润,关注人的发展及需求,注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思考,关切人的精神生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文含量越高,物质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越大,则经济价值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与此同时,文化附加值的提升,本质上折射出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层变革,当设计创意、文化艺术等无形投入的占比攀升,物质资源的有形投入比例下降,便意味着人文因素正以更深刻的方式重塑经济价值链,对品牌价值、企业形象的塑造作用越发明显。经济文化化进程是城市经济实现能级跃升的转型之路,从依赖资源消耗的低附加值模式,转向依托创意创新的高附加值形态;从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增长路径,迈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轨道。
习在浙江工作期间,深入揭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省份之一的重要原因,是浙江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浙江人民“善于向经济活动中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善于用文化的内涵包装和经营产品”,“善于借文化的传统打造和经营城市,保护和建设江南水乡、文化名城”,而且“善于依托民俗文化传统发展和壮大地方经济”。新征程上,应深入挖掘和学习浙江等地的实践经验,结合当下我国城市工作的重点任务,探寻以人文经济学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新阶段城市工作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注意“经济文化化”。例如,将空间规划和人文脉络进行多层次的衔接,锚定城市地理脉络构筑文化轴线,串联文化非遗聚落和其他遗址节点,形成“生态走廊+人文走廊”等主体功能廊道;采用“原址重建+功能升级”模式,活化历史遗存的多维度表达,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改造形成数字化剧场和光影剧场;打造文旅环线,在历史街区引入文化IP产业集群,融合功夫IP与科技体验,借助VR、AR技术构建文化体验感知矩阵。城市IP的形塑过程应注意文化先行、打造强大的文化内核,通过对城市的历史风俗、风土人情、民间文化、消费习惯进行深入挖掘,提炼出具有辨识度的城市人文特征;贴近现实生活,使得普通百姓可触、可感、可体验,彰显城市的人文价值;要有瞬间的记忆塑造,聚焦微观叙事,或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沉浸感,或以具体的故事打动人、吸引人。
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撑。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化的关键举措,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应改善营商环境基本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和创新。注重专项基金的设立,强化企业研发投入的基础支撑;落实“简政放权”方针,促使行政能力提质增效,以高效服务为文化企业松绑赋能。构建全方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激发原创内容创作与传播活力。强化市场监管,立法全面化遏制侵权盗版行为,健全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深耕各类文化展会、艺术节等平台载体,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世界优秀文化引进来,在双向互动中激活文化产业的全球生长力。全面激活社会资本的参与动能,通过股权投资、债权融资等多元形式,打破融资壁垒,拓宽文化企业的资金获取渠道,让资本与创意实现深度融合。引导金融机构聚焦文化企业的特性与需求,创新推出更具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案。以数字技术为杠杆撬动文化产业创新生态重构,通过大数据精准洞察用户需求、AI赋能内容智能化生产等,为文化产业注入创新动能,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应用场景。以新媒体手段拓宽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即时直播、精品录播等多元形式,将文化内容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视听语言,在轻量化传播中打破文化与大众的距离感。以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激活文化产业的乘数效应,推动文化企业打破行业壁垒,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深度携手,在资源共享、创意碰撞中联合开发跨界新产品,实现文化附加值的显著提升。
以高品质人文生活为目标。习强调,“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应全方位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全域覆盖、精准触达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协同原则,加大对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为人文价值传播搭建实体载体,让全周期教育体系落地生根。推动优质人文资源全域覆盖,实现平等共享与文化普及。着力构建贯通“中心辐射+区域联动”的城乡文化资源配送网络,以城市文化中心为枢纽,联动流动文化车、数字文化站等多元载体,形成“固定阵地+流动服务+数字延伸”的立体配送体系,将优质文化资源输送至基层。同步打造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整合在线图书馆、云端讲座厅、虚拟博物馆等数字资源,打破时空限制,让数字技术成为文化普惠的“加速器”,使基层群众即时获取文化信息。全面激活国有文化企业的主力军动能,发挥制度优势、要素集聚的规模优势、品牌塑造的溢价优势,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整合上下游资源,重构文化产业链生态,以集群化赋能城市文化资本跃升;通过文化交流、版权贸易等方式,将城市的特色文化符号推向世界舞台,讲好中华文化和中国故事,扩大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让传统文化深度融入街区肌理,构筑承载城市记忆的人文空间。以地域文化基因为设计原点,在街区规划中植入鲜明的传统符号,打造融合古建筑神韵的地标性建筑,打造集文化沉浸体验、休闲消费、旅游打卡于一体的多维文化交互场域,让传统技艺在商业场景中焕发新活力。在特色街区常态化举办庙会、民俗表演、非遗嘉年华等文化活动,培育兼具历史厚度、文化深度与城市个性的人文气质,让街区不仅是生活空间,更是传承文脉、凝聚认同的精神家园。